从秦始皇赢政到清末代皇帝溥仪 , 中国共有335个帝王,而皇帝的平均年龄仅为39岁。但东汉的14位皇帝中,只有光武帝、汉明帝、汉献帝三人的寿命达到了“平均年龄”,这与东汉特殊的社会环境有关系。
1.遗传因素
东汉初期的光武帝和汉明帝寿命都比较长,短寿现象是从第三代汉章帝开始出现。东汉之后的皇帝,全部都是汉章帝的子孙。汉明帝共有9子,其中5子短寿,只有2子长寿。汉章帝虽不在长寿之列,但也不算短寿。他31岁去世与出行途中劳累过度有很大的关系。
但汉章帝的基因中可能带有一定的短寿基因,这种基因随着遗传在皇帝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中表现的愈加明显。
2.近亲结婚
东汉是依靠世家力量建立起来的皇朝,社会阶层较为固定。皇帝为了保证世家的利益,规定宫中后妃必须出自贵族家庭,这使得东汉的皇后大多出自阴氏、窦氏、邓氏、马氏等家族。
因为皇后、太后权力较大,东汉的太后经常会将自己母族中的女儿嫁给皇帝,使得皇帝的妃子中很多都是自己的表妹、姨母等亲属。世家为了巩固地位,争夺皇后的位置,还会让姐妹、姑侄等一同嫁给皇帝,这大大增加了近亲结婚的可能性,给后世子孙带来了很大的隐患。
3.东汉时期灾害频发而医疗条件落后
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寒冷的时期之一。这种降温并不是突然发生的,而是从东汉中期就开始逐步演变。由于气候环境不稳定,东汉各种天灾地震频发。现在十分常见的发烧感冒放在古代却是非常严重的疾病。而不稳定的气候又增加了患病的可能性。即便太医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医疗水平,也难以保证每次都能治好皇帝的病症。
4.东汉权力斗争激烈
东汉因其依靠世家建立的特殊性,使得东汉需要在重用世家的同时压制世家。为了更好的制约世家权力的发展,东汉皇帝赋予宦官大权,让其与外戚抗衡。宦官和外戚都是皇帝身边十分亲近的角色,他们的权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皇帝。然而随着这两股势力的形成,皇帝必须要左右平衡,才能保证皇权的稳定。一方面皇帝面临着极大的精神压力,另一方面,外戚和宦官都可以凭借身份接近皇帝,在权力欲望的控制和裹挟下,他们也会作出许多威胁皇帝生命的事。
5.幼龄皇帝继位
东汉时期频频出现小皇帝继位的现象。古代人寿命不长,儿童夭折率更是十分高。皇帝幼龄继位一方面拉低了东汉皇帝的平均年龄,另一方面幼龄皇帝很有可能在成年之前就夭折,从而引发朝政的再次动荡。对于朝臣、宦官等来说,为了保障自己的权势不被稀释和瓜分,他们也愿意扶持更好控制的小皇帝,从而增加了继位小皇帝的数量。
6.早婚和晚育子
古代人重视子嗣,因此结婚年龄普遍较早。但东汉皇帝却常常面临子嗣艰难的问题:后妃难以有孕、女胎数量多于男胎、接近而立之年才有子嗣等。皇帝本身寿命有限,又难以生下男胎,所以当皇帝寿命走到尽头时,继任者往往还十分年幼。这无疑加剧了东汉朝局形势的严峻程度。
7.皇后无子
东汉有个非常特殊的现象,就是皇后通常无子。尽管大多数情况下,无论母族势力大小,东汉皇后都是皇帝最宠爱的人。但一旦成为皇后,其家族势力就会迅速膨胀。由于皇后没有亲生子嗣,她只能选择庶子或过继宗室子。因为没有血缘关系,皇后在升为太后之后,从情感上会更倾向于自己的母族,和新皇帝站在对立面。这样不利于朝政稳定,也增加了皇帝遇害的几率。